志愿军该听谁指挥?斯大林:请中国同志统一负责
当中国志愿军战士们刚迈过鸭绿江那会儿,金日成正带着朝鲜人民军在德川周围打转,搞游击战。一听说咱们大军来了,他马上就吩咐朝鲜的大将朴一禹,赶紧跟咱们的彭老总搭上线,还说了,想让志愿军的大本营落户在德川。
金日成的目的很清楚,他直接在德川设立了指挥部,明显就是想要掌握志愿军的指挥大权,好统一调配。但彭老总哪能轻易就把志愿军的命运交给朝鲜方面,特别是金日成的指挥水平还一直被人议论纷纷。因此,彭老总毫不犹豫地拒绝了金日成的请求,他的立场十分坚定:想要志愿军的指挥权?门儿都没有!
但是,虽说彭老总立场强硬,可抗美援朝这事儿,光靠志愿军可不成,咱们终究得跟朝鲜人民军联手干。可这样一来,统一指挥就成了大问题,到底谁指挥谁呢,两边都不肯让步。
对朝鲜而言,战争是在自家地盘上打响的,这关乎他们的主权大问题。再加上朝鲜刚摆脱日本殖民统治没多久,好不容易才得到独立自主,现在要他们将军队指挥权交给别国,肯定会深深刺痛他们的民族心。通常,国家越小,民族情感往往越强烈,就像咱们隔海相望的邻居韩国,就是个明摆着的例子。
朝鲜认为自己有充分的理由去争取指挥权,咱们国家呢,理由同样站得住脚,而且可能比朝鲜的还要充分。
说白了,咱们国家头一批派去朝鲜打仗的四个军,加起来就有26万人之多,这还只是开始,后面还有更多部队要上去呢。你再瞅瞅朝鲜那边,美军在仁川一登陆,他们就连战连败,本来有十万大军,现在剩下不到三万,里面还都是新兵蛋子。人数不够就算了,朝鲜军队的士气也被美军打压得差不多了,就他们这水平,哪儿来的自信能以少胜多。
另外,虽说中国和朝鲜都是东亚地区的人,可他们在打仗的想法和做法上,那差别可大了去了。金日成年轻时在苏联学军事,别的东西没咋掌握,但那苏联的大规模机械化作战那一套,他是学得透透的。朝鲜战争一开始,金日成靠着苏联给的武器装备,在半岛上那是相当威风,他指挥战斗就信奉一个字:猛,火力得足,动作得大。
但对我军而言,武器装备从来不是关键,我们擅长的是灵活机动、近身搏斗。要是金日成拿走了我军的指挥权,那几十万志愿军战士的生命,很可能就成了他跟敌人硬刚的筹码。这样一来,我军的伤亡肯定会大大增加好几倍。
所以,当跟咱们国家驻朝鲜的大使柴成文聊到指挥权的问题时,彭老总心情特别沉重,直接跟他坦言:“我得对中朝两国的老百姓,还有那几十万战士们负责呐!”
两边在怎么一起指挥这事儿上老是谈不拢,所以两队人马好长时间都是各打各的。为了面上过得去,金日成让朴一禹待在志司总部,好保持联系。可没过多久,咱们就发现,要是跟朝鲜人民军没法统一指挥,这仗打起来可真是太难了。
那时候,因为两边说话听不懂,朝鲜人民军老是不清楚志愿军到底往哪儿走,结果经常把志愿军当成南韩军队,不小心就伤到了我们的人。就拿第一次打仗那会儿说吧,志愿军第39军正忙着在博川那边包围美军24师,结果却被朝鲜人民军的坦克给打错了,美军就趁着这个机会跑了。还有第二次战役,宋时轮带着的第九兵团第26军,在江界那边也挨了朝鲜坦克的炮轰,后来才明白,这都是一场误会。
这些没完没了的荒唐事儿,不光让我军白白牺牲了好多战士,还搞得两边合作一塌糊涂。后来,朝鲜因为一些原因,愣是不让我们用他们管着的铁路,害得志愿军只能全靠卡车来运东西。更惨的是,有些路被美军飞机炸得没法走了,我们的物资基本上就得靠人背着走,这样一来,运输和行军的速度慢了好多。
因此,彭老总得赶紧想办法,让两边军队能有一个统一的指挥。他就让中国使馆的人去跟金日成说,打仗时得统一协调,最好是人民军总部能离志愿军总部近点儿。
但是,金日成坚决不同意指挥部靠近,只是随便派了几个参谋去处理联络和通信的事。彭老总心里明白,如果两军继续这样表面上合作实际上各怀心思,迟早会惹出大乱子。因此,他毫不犹豫地把这事儿向中央作了汇报。
毛主席得知这事儿后,立马行动起来,两边着手准备。他一边赶紧跟朝鲜的领导们开会商量,另一边直接就跟莫斯科通了气,让他们帮忙去劝和。
这时候,志愿军在第二次战役里是一路凯歌,打得敌人节节败退。斯大林同志瞧了瞧彭老总,他指挥着部队,就算拿的是小米加步枪,也能打胜仗。然后又瞅瞅金日成,自己给了那么多武器物资,结果还是被美军压着打。斯大林心里头一下子就有了数。他立马就让顾问什特科夫去找金日成,让他接受志愿军的统一领导。
老大哥发了话,小金哪敢乱来,只能老老实实跟着什特科夫,一块到了志愿军总部。他们跟彭老总坐在一起,商量怎么统一指挥的事儿。
想着朝鲜朋友的民族情感,彭老总对金日成特别关照,他主动提出来,要他和金日成,还有什特科夫一起组成一个三人小组,共同负责军队的指挥、后勤和做决定的事情。看到中国同志给了台阶,再加上苏联那边也开了口,金日成最后终于在指挥的事情上妥协了,同意接受志愿军的带领。
1950年12月3号,金日成来到了北京,是毛主席邀请他来的。在跟毛主席聊天时,金日成说了这么一番话:“斯大林发电报来说了,中朝两国的军队得统一指挥。因为咱们中国的志愿军有经验,所以得由中国这边来当正的,朝鲜那边当副的。”这么一来,两边军队统一指挥的事儿,总算是有了个着落。
然而,就算统一了指挥权,两边在怎么指挥上还是各有各的想法,一直没能解决。这事儿还让彭老总和金日成之间产生了很大的不愉快,两人还因此闹过别扭。
第二次战斗打完后,志愿军一路推进,快摸到“三八线”边上了,眼瞅着就要到汉城。可这时候,彭老总突然下令,让大家先撤回来歇歇脚,打算等到春天暖和了再接着打下一仗。
但这个指令让金日成一头雾水,他批评彭老总选择此时休整是“没担当”,觉得应该趁着打败“联合国军”的势头继续攻打。金日成的这主意,苏联顾问什特科夫也挺支持,他俩都催着彭老总继续进攻。
但彭老总心里清楚,咱们军队冲到三八线就已经是到头了。现在咱们这边,装备坏得差不多了,补给线还拉得老长,简直就是到了筋疲力尽的边缘。再说美军那边,虽然看起来快不行了,可他们还有好几十万大军在那呢。想在短时间里把他们赶走,那根本是不现实的事儿。所以啊,咱们得见好就收,慢慢来才是正道,中朝军队得做好打持久战的打算。
但金日成并不在意那些细节,他一门心思就想着快点打败美军,把他们直接“撵到海里”。后来,毛主席仔细琢磨了一下,感觉这时候拿下汉城,在政治上能捞到不少好处。所以,他就让彭老总指挥第三次战役,去解放汉城。当然,毛主席也明白彭老总心里那套长期作战的计划,他特别赞同,还答应彭老总,等打过了三八线,就让部队停下来休整。
汉城被解放以后,金日成心里头还想继续追打敌人,可彭老总直接给拦下了。本来彭老总计划是让队伍休整俩月,但金日成老急着让他缩短时间,俩人在会上没少因为这个拌嘴。到后来,彭老总实在是被缠得不行了,干脆提出让金日成自己带着队伍上,毕竟人民军那四个兵团,十二万人,都已经重新整编好了,自个儿打也能行。
金日成心里清楚,人民军的战斗力跟美国人比起来差远了,没有志愿军的帮忙,他们根本没法打。无奈之下,金日成只能硬着头皮答应让志愿军先休息两个月,并且把说服彭老总的任务交给了什特科夫。
斯大林知道金日成和什特科夫老是插手彭德怀的决策后,他立马给什特科夫发了封电报。电报里头,他大力夸奖了彭老总的指挥水平,同时也毫不客气地批评什特科夫,说他不懂军事还瞎搅和,明确让他以后别再多管彭老总用兵的事。
没过多久,美国军队出乎意料地挑起了第四场战斗,这样一来,往南推进的计划就只能先放一边了。咱们中国和朝鲜的军队在战场上还是像以往那样配合得天衣无缝,一步一步地把战争的胜利给拿下来了。
在第四场大战那会儿,为了让中朝两边的军队能更紧密地合作,彭老总抽空组织了个中朝高层干部的碰头会。会上,他讲了个关于“三场大战的回顾与下一步打算”的报告。毛主席对这个报告挺上心,改了好几遍,最后还特地加了一段特别真诚、鼓舞人心的话。
中朝两国的朋友们得跟亲兄弟似的紧紧抱在一起,同甘共苦,生死都绑一块儿,为了打败咱们共同的对手,拼到最后。咱们中国的朋友得把朝鲜的事儿当成自个儿的事儿,得告诉咱们的指挥官、战士们,得好好保护朝鲜的每一寸土地、每一片叶子,不能动朝鲜老百姓的一丁点儿东西。要是咱们能这么做到底,那最后的赢家肯定是咱们!
这里的情景真的让人感动,许多在场的同志都深受触动,有的干部甚至抱头痛哭。毛主席则拿起他的大笔,用简洁却充满力量的话语,向大家阐述了中朝之间的深厚友谊,还有谁是那些最值得我们尊敬和喜爱的人。
说实话,中朝两国在合作过程中确实碰到了一些分歧,但这很正常,就像亲兄弟之间也会吵架,更别提是两个国家了。遇到分歧没啥大不了的,关键是怎么去处理。只要问题解决了,咱俩还是铁哥们儿。
#百家说史品书季#